在重慶,首批智慧養老情感陪護機器人入駐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能提供陪聊和心理疏導服務;在廣州,廣汽集團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成為集團旗下養老機構的“新成員”,既能提供短途出行服務,還能給老人遞水送藥;在鄂州,Carebot智能養老機器人正式“上崗”,提供健康管理、物資運送、緊急救助等服務……近期,一批養老服務機器人正式從實驗室走進銀發家庭和養老服務機構。
專家表示,隨著數字化技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養老有利于帶動養老服務、老年健康管理等養老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人工智能助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智慧養老。
3月27日至31日舉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多家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擔任會場“智”愿者,能與參會人員聊天、為他們指路……人形機器人加速解鎖“高難度”動作和功能,為智慧養老提供發展契機。
“Carebot項目成立于2023年,1.0版本和2.0版本在實驗室,自3.0版本開始進入應用。”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居家養老系統及照護機器人項目相關負責人劉順介紹。Carebot 3.0機器人自去年8月投入鄂州一家養老中心使用以來,已服務超過1600位老人,4.0版本則直接投入到居家養老的家庭用戶。
“人工智能在科技養老領域將發揮重大作用。”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通過各類終端實時收集老年人的生理數據,精準判別異常體征并預警,還能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協助和情感陪伴。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預測,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進入家庭,而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進入家庭。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建議,將發展養老機器人納入新的國家戰略規劃,重點推動社區和家庭養老機器人發展行動計劃。
產業快速發展
智慧養老的前瞻布局效應顯現。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旨在為全球各類養老機器人提供更加貼合老年群體生理和行為特點的技術指引。
專家認為,這一標準的發布反映了國內智慧養老產業快速發展態勢,也展現了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智慧養老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冷思考”。
“養老機器人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該階段的企業為突破研發資金與資源的有限性,傾向于在展示環節集中呈現技術亮點以獲取市場關注。”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段星光認為,面對老年人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及學習能力的考驗,養老機器人開發企業須摒棄“技術炫技”思維,建立“零認知負荷”的交互體系,優化適老化交互范式。這對開發者在構建自適應方言識別引擎、噪聲環境下的語義消歧模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針對人工智能存在的數據安全隱患,齊向東提示,雖然人工智能在養老領域潛力巨大,但也要重視安全風險。養老系統中的人工智能模型如果被注入惡意數據,可能引發安全風險。要用安全大模型清洗訓練數據,并結合威脅情報庫動態更新防護策略。此外,還要保障智能設備及供應鏈安全,確保設備全鏈條可信。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嚴懲人工智能詐騙犯罪。同時,強化平臺主體責任,加強內容審核,增強風險提示,避免老年人權益因虛假有害信息受到損害。
多地加碼政策支持
工信部、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的《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重點培育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騎行、智慧養老等消費端場景。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近期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老年消費市場規模龐大,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占GDP比重將從6%上升到9%。民政部等相關部門將持續完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加快養老科技和人工智能發展應用,推廣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產品。
智慧養老產業正在成為不少地方重點布局的產業。
陜西3月25日啟動養老產業標準化建設,將在適老化改造、康養旅居、照護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科學組織、分類推進標準化試點建設。近日廣東省印發的《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謀劃布局不少于2個國家級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智慧康養、抗衰老、康復輔助器具等潛力產業。浙江省民政廳近期表示,將聚焦智能康復輔具類、智慧養老類、生命健康類、老年益智類、銀發時尚類等五大產業領域推動銀發經濟發展。
除了政策支持,一些地方正在打造“看得見”的智慧養老生活。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表示,北京首批9個適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樣板間已有3個建成開放,剩余6個將在3月底前全部投用,免費向市民開放。下一步,將加快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應用,提升樣板間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