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的現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目前,已披露2024年年報的24家A股上市銀行,其2024年凈息差均出現同比下滑,其中有18家凈息差低于1.8%,4家國有大行凈息差低于1.5%,最低低至1.27%。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商業銀行凈息差在1.8%(含)以上方為“合理區間”。
凈息差是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之間的差占生息資產平均余額的比率,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經營指標。其備受關注有著深刻的原因: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業為主導,截至2024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95.59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占比接近90%。凈息差維持在合理水平不僅關乎銀行業自身的穩健發展,還關乎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更關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筆者認為,短期來看,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仍有可能小幅收窄。但從中長期看,凈息差能夠回歸到合理區間,這背后有三大支撐。
其一,實體經濟持續復蘇是凈息差回升的底層邏輯。
經濟周期理論表明,凈息差與實體經濟增速呈現顯著正相關性。當實體經濟處于擴張期,市場對信貸需求較高,市場利率普遍較高,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空間較大,凈息差也處于較高水平。反之,當實體經濟處于轉型期,市場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相對低迷,疊加貨幣政策往往較為寬松,市場利率走低,凈息差也會隨之走低。當前,我國經濟仍處于深度轉型期,短期內凈息差可能會進一步收窄。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將持續支撐商業銀行凈息差企穩回升。
其二,監管持續呵護對凈息差走勢形成強支撐。
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在貨幣政策調控過程中,注重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增長和銀行業自身健康性,在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同時,也將凈息差走勢納入貨幣政策考量范圍。與此同時,央行采取多項措施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穩定銀行凈息差,包括引導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規范存款市場利率定價行為;督促銀行不發放稅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貸款;完善房貸定價機制,縮窄新老房貸利差等。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去年商業銀行凈息差同比降幅較2023年明顯收窄。
今年以來,央行多次強調,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現存的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能起到穩定凈息差的作用。整體來看,監管部門呵護凈息差的意圖很明顯。
其三,銀行機構自身積極行動以穩固凈息差。
商業銀行凈息差走低的現象在國外發達經濟體有過先例,主要表征是:當市場利率中樞下行時,受債券融資的競爭以及貸款需求低迷影響,貸款利率持續下行;但在存款端,部分銀行出于市場競爭及保持存款規模的需求,不會立即下調利率,儲戶為預防利率下行也會加大定期存款以“鎖定”較高的存款利率,即存款定期化,這都會抬高存款成本。存貸款利率下調的不同步是導致凈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應對凈息差下行的困境,我國商業銀行已積極行動,主要舉措包括加速優化業務結構,提升零售等業務占比;通過對金融科技的運用,提升存貸款定價的精準性;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強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強化風險管控,提升資產質量等。這些舉措很有針對性。
總之,凈息差走勢本質上是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與銀行經營三者動態平衡的鏡像反映。當前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監管政策的精準性和可預期性持續提升,商業銀行主動管理能力持續增強,這些有利因素最終會推動商業銀行凈息差回歸至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