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近日,長沙經開集團出資設立的科創母基金完成備案,值得關注的是,該基金將總體返投要求設置為0.4倍,這對于以往動輒2倍、3倍的返投比例而言,已然大幅下降。
據了解,近年來,各地國資已成為創投機構募資的主要來源,但同時因為國資的特殊地位,對創投機構也有頗多限制,較高的返投比例就是其中之一。但隨著國資母基金的日漸市場化,返投比例正在持續下降,將再度激發創投機構的投資熱情。
創投行業迎利好
返投是指股權投資基金與其擬投項目在投資前進行約定,股權投資基金對項目進行投資后,項目承諾將在一定期限內到股權投資基金要求的行政區域內,或通過設立子公司、分公司等形式將優質的區域外項目落地本地,以促進本地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簡而言之,返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另一層面的地方政府招商,地方政府出錢給VC/PE(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機構再按政府出資金額的一定比例投資到當地,協同當地產業升級,創造稅收就業。
但在近幾年的實踐中,過高的返投比例往往限制了創投機構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有的機構“不敢拿錢”。因為,往往投資人談了上百個項目,其中愿意返投當地的僅寥寥幾個,極大地浪費了投資機會,導致大量政府引導基金資金長期趴在賬上,未達到充分利用,形成政府引導基金資金“堰塞湖”現象。
而本次長沙經開集團旗下科創母基金的0.4倍返投比例顯得難能可貴。長沙經開區表示,為鼓勵創新發展,長沙經開區積極探索容錯容虧機制,完善基金考核、健全績效評價制度,按照“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原則,合理容忍正常投資風險,為耐心資本松綁。為此,基金將總體返投要求設置為0.4倍,對種子子基金、天使子基金出資最高分別可達子基金總規模的70%、50%,以此吸引頭部創投機構共建科創生態。無論是從放寬返投認定還是提高出資比例,都體現了長沙經開區借力資本市場助推科技創新的誠意和決心。
“看到這一消息,只能說現在招商引資的政策太卷了。”一位創投行業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但站在創投角度來看,這一新政策下,創投機構受到的限制少了很多,對創投機構而言是好事。
返投比例持續下降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創投行業一直都在呼吁降低返投比例相關限制。
如深創投集團副總裁張鍵此前就曾表示:“返投加劇了子基金爭取好項目的難度,降低了子基金預期收益,也可能引發投資機構外遷。”因此,他建議,放寬對返投的限制。建議適當降低返投比例,擴大返投方式的確認范圍。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范圍內配置機構、資金及項目資源,實施開放性跨區域合作,推動區域間的返投互認。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各地均已出現了不少較低返投比例的國資基金。如在2024年時,浙江省專精特新(溫州)母基金公開遴選首批子基金管理機構申報指南的公告就顯示,這只母基金對子基金的返投要求為:子基金投向浙江省內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金額不低于專精特新母基金對子基金實繳金額的1倍;子基金投向溫州市的投資金額不低于專精特新母基金對子基金實繳金額的0.4倍;子基金管理機構旗下的所有基金、與管理人處于同一實控人控制下的其他關聯方的基金投向廣東省的投資金額不低于專精特新母基金對子基金實繳金額的0.4倍(僅認定專精特新母基金備案后的投資)。
此外,據母基金研究中心對部分所追蹤引導基金的不完全統計,過去六年內,引導基金行業整體平均返投倍率要求下降超40%。相比過往返投比例動輒2倍、3倍的要求,現在業內的平均返投倍數在1.5倍左右。并且,部分引導基金的返投倍數要求已經降低到1倍以下。
市場化改革加速
返投比例的不斷松綁只是國資引導基金市場化改革的一個縮影,當前國資引導基金正加速變革:降低返投倍數、減少返投限制、設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與盡職免責機制正在不斷落地。
近兩年新設的引導基金,大部分在管理辦法中加入了讓利、盡職免責等條款。政府設立投資引導基金的目的在于充分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增加資本供給,有效引導及帶動社會資本向產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日,深圳市南山區正式印發《南山區支持創新創業“六個一”行動方案》,除一系列搶人才舉措之外,還有一項極具風向標的嘗試——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基金內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今年2月,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直接股權投資實施細則》。其中創新性地提出“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按照直投資金投資整個生命周期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