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此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政商關系不僅關涉營商環境,而且反映黨風、政風和社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要求干部清清爽爽用權、傾情傾力服務,主動關心、及時回應企業的訴求。
近年來,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為每一家企業配置專管員,搭建政企溝通橋梁,為企業發展提供全周期服務。日前,本報記者探訪臨空經濟園區,從該園區積極協調解決企業職工出行問題,展現其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積極探索。
“園區內交通暢達了,但早晚高峰還是挺堵的?!?/p>
“地下通道開通后步行方便了,可上次有個訪客在里面迷了路。”
“我們企業員工最大的心愿就是上班能再方便點?!?/p>
…………
在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無論是市、區、街道層面的企業走訪,還是專管員與企業的日常溝通,交通是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交通原本是臨空經濟園區的巨大優勢。展開地圖可以看見,臨空經濟園區緊臨虹橋機場、西接上海外環,商務出行十分方便;地鐵2號線、10號線穿行而過。再將視野放大,這里就像一個“Y”字形的交會點,銜接滬寧、滬渝、滬嘉高速公路,與長三角主要城市貫通,區位優勢顯著,吸引著各類外向型企業聚集于此。
“13.89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聚集著1400余家企業、7萬名白領,現有的交通格局與這里的經濟密度相比,略顯局促了?!迸R空經濟園區專管員林文歡介紹。這幾年,臨空經濟園區人氣越來越旺的同時,也對園區的交通規劃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園區的營商服務中心作為負責園區招商引資和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專設部門,現有專管員20余名。其中,企業專管員負責當好“全科醫生”,大到投資興業,小到辦事跑腿,一口對接企業從前期洽談落地到后續經營的訴求,為企業發展提供全周期服務;樓宇專管員須對所轄樓宇及入駐企業信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發揮屬地協調服務作用,加強與樓宇業主招商聯動,跟蹤做好未落地企業轉化工作。
企業有訴求,政府部門及時回應。首先要打通“大動脈”。逢“山”開路,園區西面的外環路,正在不封路、不影響通行的情況下,在現有車道上方加設高架,相當于把這一段的外環路“抬”起來了;遇水架橋,園區北面,蘇州河上將架起一座人行橋,實現了園區與對岸普陀區和嘉定區的連接。
“這些都涉及大量的跨部門,甚至跨區的溝通協調。但得益于良好的溝通機制和服務企業的營商共識,這兩項工程推進很快,未來兩三年將全部實現?!睎|虹橋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臨空園區黨委書記孫胤說。
“到時候這里的交通就大變樣了!”每次走訪企業,孫胤總會打開手機,指著地圖反復向企業解說新的交通格局?!熬徑饨箲],提供情緒價值,給企業吃下‘定心丸’,也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睂O胤笑著說。
一人“吆喝”還不夠,如何讓包括交通規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清晰傳遞給更多的企業?在園區,每家企業都有一名專管員,每周五,專管員們還會聚在一起開一場分享會,既包括學習最新政策、產業知識,還會分享匯總過去一周走訪企業收集的問題。會后還會梳理出共性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園區還邀請長寧區建交委、交警支隊和園區企業黨員職工代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起分析園區交通堵點和痛點,講解未來道路規劃,探討如何優化方案?!案杏X我們也是園區的主人?!睍?,一家企業代表感慨。
“除了打通大動脈,在暢通園區交通的‘微循環’方面,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在一次研討會上,有專管員拋出了這個問題。
園區內有不少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由于難以運營專門的接駁巴士,員工上班的“最后一公里”成了難題。
“與其我們在辦公室里想破了腦袋,不如喊企業一起解決!”林文歡說。于是,在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共享巴士運行線路醞釀形成,不少園區企業加入進來。如今園區有數千名員工搭乘共享巴士上班。
2024年9月,從地鐵淞虹路站前往園區的地下通道竣工開放,這是園區許多白領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從地上改到地下,不僅實現了人車分流,也提升了步行體驗?!胺奖闶峭Ψ奖愕?,就是有點復雜。”在一次園區與企業的早餐會上,一家外企的負責人提到新開的地下通道,直言不諱地說,“尤其是第一次乘坐地鐵來園區的人,很容易在地下通道走錯路。”
在園區,人們常用“七下八上”來形容地下的交通系統,可見地下網絡的稠密和復雜。這名外企負責人的話引發了孫胤的思考?!拔覀兣c企業很親近,有話直說?!睂O胤說,“如今,交通系統的改善已經從之前的‘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要在提升體驗方面精雕細琢?!?/p>
2024年底,孫胤召集了園區內多位市區層面的“兩代表一委員”和企業黨員職工代表,從地鐵站出發,專程走了一趟地下系統,大家邊走邊駐足、邊討論,記錄下各種標識不清和不夠美觀的細節。之后又反復召開座談會,請專業設計團隊設計統一的標識系統,邀請企業討論方案。
“地上的指引標識可以從地貼換成投影,美觀又靈活?!薄翱梢赃m當增加些語音播報指引。”……討論會上,企業代表們你一言我一語。“如今,設計方案已經基本確定,其中有40%的細節是由大家討論出來的。”孫胤說。
為何要花如此多心思改善交通?“路上少花點時間,企業就多接點訂單、多一些營收,園區也就更有活力!”孫胤說。
記者手記
在精細服務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說到優化營商環境,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扶持政策,一連串補貼數字,不斷刷新紀錄的開辦速度……但在上海這個園區,基層干部們琢磨的卻是“地下標識如何更清楚、更美觀”這類小事。
小事其實不小,這些細節也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有企業反映,曾經有訪客在地下隧道迷了路,差點沒趕上重要會議。一場商務洽談,小則關乎一個訂單的簽署,大則影響一家企業的命運。
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明白企業到底要什么。有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方便’,上班方便、出差方便、吃飯方便、談業務方便……”一句“方便”,看似簡單,實則關系到方方面面,是一種不可量化的心理感受,需要職能部門不斷了解、滿足企業訴求,從小事做起,在細節上琢磨,日漸完善、久久為功。
如何讓企業愿意提訴求?園區的企業給出了答案——以往的意見、建議得到重視,園區的變化有目共睹:人才公寓的環境不斷改善,功能越來越豐富;口袋公園景觀不斷提升,連座椅都換成了曬后不易發燙的材質……提需求,被采納,見成效——政商關系越來越“親”,漸漸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