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稱,質疑的點有很多,包括為什么車門會鎖等,希望小米能夠正面回應。
近日,一輛小米SU7 在高速公路上碰撞爆燃一事引發關注。
一位駕乘者家屬在社交媒體上稱,3名女生駕駛小米SU7前往安徽銅陵,但在高速行駛路段撞上護欄后,引發電池燃燒,最終造成車內人員傷亡。另有家屬提出“碰撞發生后,車門無法打開”的質疑。
4月1日,小米公司回應稱:“事故發生前,該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無法打開的車門?
上述事件駕乘者家屬表示,他的女兒駕駛小米SU7與好友趕往安徽參加次日考試時發生車禍,車輛爆燃致使女兒與副駕駛乘客被燒,后排乘客由路人砸窗救出,經搶救無效死亡。
家屬稱:“作為家屬,我們質疑的點有很多,為什么車輛在撞到護欄后會自燃?為什么車門會鎖?希望小米能夠正面回應家屬。”
當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近年來,新能源車輛遇上撞擊后,無法打開車門、電池自燃等情況屢屢發生。
某車企研發人員表示:“車門鎖有兩級,正常情況下,若車內人員按下車門解鎖鍵,或者系統控制解鎖,車門的二級鎖是松開的,此時車內人員從車內拉開車門,或者外部人員從外把手拉車門即可打開車門。但如果車輛發生翻滾或者出現外力撞擊車門本體時,車門的一級鎖將卡住,此時的車門將無法自動解鎖。”
小米用戶手冊顯示:“當全車上鎖后,如車門內解鎖按鈕失效或遇緊急情況需要開啟車門時,您可以拉動車門內應急機械拉手,應急開啟車門。”
有研發人員表示,傳統燃油車門把手設計是通過拉動拉線再帶動鎖塊的機械結構,而小米SU7的門拉手是靠電機帶動鎖機完成車門開啟動作,輕觸開關隱藏在拉手中,以此還原常規機械拉車門的動作。這就可能出現,若車輛發生劇烈碰撞,蓄電池出現斷開或故障,車門或因缺電沒有辦法解鎖。
同時,另有專業人士指出,目前仍需要等待現場完整數據才能還原事故細節。
倒置電芯非100%安全
官方資料顯示,小米汽車上電池電芯倒置,不是簡單的結構上下顛倒,而是結構、工藝和導電材料的全面重新設計。
例如,防止冷卻液泄露接觸高壓連接線部件,造成的短路風險。小米特制開發了更低電導率冷卻液,導電率只有傳統冷卻液的1/40,通過增大短路電阻,從而降低溫升,可實現電池系統在持續浸泡下也不會導致急劇升溫和短路,從材料的基礎特性上解決了冷卻液意外泄漏帶來的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案例中,小米SU7出現重大撞擊,即使電池電芯倒置,火勢蔓延至車身也僅是時間長短問題。這也為動力電池安全再次敲響警鐘。
智能駕駛仍需謹慎
在小米官方發布的通告中,NOA數次出現,分別為:NOA發出脫手預警提示“請手握方向盤”、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發出減速請求,并開始減速;NOA被接管,進入人駕狀態等。
根據在2022年3月實施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自動駕駛共分為6級。其中,L0至L2為駕駛輔助,駕駛員需全程監控駕駛;L3為有條件自動駕駛,駕駛員在緊急情況時執行接管;L4為高度自動駕駛;L5為完全自動駕駛。
《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與技術指南》新規定,建立了三級防控體系以確保行車安全。在激活階段,需驗證駕駛員狀態;執行中,系統將持續監測駕駛員的注意力;一旦車輛失去控制,將啟動緊急停車程序。當系統發現駕駛員連續未響應警告且未接管車輛時,必須在10秒內啟動風險減緩措施。
在行車輔助場景中,如果駕駛員的視線離開路面超過5秒或雙手離開方向盤,系統將分階段發出聲光警報。如果駕駛員持續未響應,車輛將自動啟動雙閃,減速并停靠至應急車道。有測試數據顯示,這一機制能夠減少42%的輔助駕駛誤操作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