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跨境電商這一產業從無到有,從萌芽到逐漸壯大,到現在已成為中國外貿的堅強底座。其中,更是離不開2015年以來各地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先行先試”。
從2015年3月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成立,到2025年的10年間,跨境電商綜試區已遍布全國31個省份,總數更是達到165個。其間,伴隨著一系列的創新成果問世,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也迎來新機遇期。
吹響中國產業出海號角
2015年3月,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作為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正式成立,到后來這一名單不斷擴容,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目前全國已有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在各地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努力下,跨境電商產業也經歷著一場跨越式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跨境電商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增長極。過去十余年間,跨境電商正成為中國外貿的新突破口,尤其是在過去5年,我國跨境電商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倍。而據海關總署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已達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
“跨境電商產業每年按25%的同比增長速度快速發展,這在中國整個外貿行業里都是一枝獨秀,這一速度也表明,跨境電商行業為外貿、為國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而從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發展來看,已經達到165個,跨境電商在中國大江南北已經燃起了燎原之勢。”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王馨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在王馨看來,跨境電商為中國外貿發現了新市場,開辟了新航道,探明了新需求,率先幫中國產業走向國外,他們起到了一個領軍的作用。“我們看到,跨境電商企業們用螞蟻搬家、聚沙成塔的態度,通過小單小額的方式不斷走向全球各個國家,尤其是在各地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引導下,也讓中國吹響了產業出海的號角。”
分析人士指出,跨境電商綜試區正在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張新名片,展現了中國創新發展的決心和行動。更為重要的是,跨境電商綜試區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高地。試驗的核心,是監管模式和發展模式的創新。
多個綜試區成效明顯
在去年8月底,商務部發布的2023年跨境電商綜試區考核評估結果顯示,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廈門、青島、鄭州、廣州、深圳、重慶10個優秀跨境電商綜試區獲評第一檔“成效明顯”。
以全國首個綜試區——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例,從2015年掛牌,到2024年進出口額突破1500億元,實現了激增1267倍的產業奇跡。同時,作為中國跨境電商的先行示范區,10年來杭州不斷探索和構建完善的跨境電商生態體系。杭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杭州跨境電商賣家數由獲批之初的2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6.5萬家,增長了300多倍。
據了解,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多個領域均實現了新突破。該綜試區以“線上交易自由”與“線下綜合服務”有機融合為特色,重點在制度建設、政府管理、服務集成等“三大領域”開展創新,力爭在“建立跨境電子商務新型監管制度、創新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創新跨境電子商務信用管理、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統計監測體系、制定跨境電子商務規則和創新電商人才發展機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實現跨境電子商務自由化、便利化、規范化發展。
除杭州外,深圳跨境電商綜試區同樣表現搶眼。目前深圳集聚了全國最多的跨境電商主體,深圳跨境電商賣家超過8萬家,約占全國賣家50%。
近年來,深圳跨境電商綜試區圍繞陽光化試點、示范品牌培育、跨境物流渠道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培育產業生態,推動深圳跨境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陽光化試點方面,深圳是全國范圍內首提陽光化概念并落地的綜試區,2023年建成了全國首個全模式陽光化公共服務平臺,全年實現真實申報和陽光結匯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額超400億元。二是品牌培育方面,深圳制定海外倉、獨立站專項支持措施,推進“跨境電商+產業帶”融合發展模式,在2024年最新公布的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中,深圳占比超過四成。三是跨境物流方面,深圳機場累計開通9條跨境電商空運專線,深圳港跨境電商海運快線已達24條,有力支撐跨境電商貨物品牌出海。
差異化協調發展成關鍵
對于過去已批復的綜試區,河南國際數字貿易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艷表示,仔細分析國務院前后數批綜試區的批復文件,可以洞察出國家賦予跨境電商綜試區的主要任務和重要使命。第一批到第三批還處于綜試區建設的早期,建設的主要任務集中在跨境電商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主要目的是探索形成跨境電商的監管制度框架。
但從第四批開始,隨著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中新動能、新引擎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綜試區開始承擔更多建設使命。王小艷表示,綜試區實際上是“試驗”和“創新”兩條路:一是創造一種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和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政府部門運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手段管理新興業態,并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商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二是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生態,使其與制造業產業集群共生共榮,合力打造要素齊全、合生演化的跨境電商產業生態,并不同程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
“我們將推動新設一批跨境電商綜試區,來支持跨境電商和海外倉,大力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服務貿易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
這一信息也表明,新一批的跨境電商綜試區正在到來。而隨著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的不斷增加,實現差異化、協調發展成為關鍵。
對此,王馨坦言,各綜試區所處地域不同,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市場環境存在差異,應因地制宜找準自身定位。“首先,各地綜試區不能想著靠一套機制或一個政策打遍天下。綜試區一定要錯位發展,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審時度勢去發展跨境電商,不要想著一蹴而就。其次是綜試區要對跨境電商提供系統化的支持方案。做跨境電商不是招商引資把平臺引過去就行,而是要打造一整套生態體系,比如人才生態體系建設,從知識產權、創新以及從基礎班到技術班的所有人才都要有。”
“總之,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就是要搭建政府監管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體系。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兩項都是長期系統工程,這也就注定了綜試區建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僅僅追求進出口交易額的數字增長,而應該結合本地外貿和產業特色,積極開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活動,推動跨境電商與本土優勢產業的深度融合和雙向滲透,實現本土產業的國際化、數字化發展,從而提升本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王小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