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國務院國資委最新召開的中央企業“人工智能(AI)+”成果媒體通氣會(下稱“通氣會”)透露,下階段中央企業發展AI+將著力場景應用、數據和算力,形成“三輪驅動”之勢。圍繞這三個方向,央企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接下來又將如何進一步著力攻堅,形成更多有效成果,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和專家學者。
受訪專家認為,“百”模大戰之后最終勝出的主體必須滿足三要素:領域數據壁壘、場景理解深度、商業可持續性。在算力建設方面,目前雖然中央企業不會一味開展算力的“軍備競賽”,但可以預見更大規模算力集群建設仍將持續推進。
應用領航:打造“菜單式”大模型應用
“中央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有四大優勢。”北京交通大學工業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陶耀東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包括國家級產研平臺匯聚的人才優勢,覆蓋國計民生全領域的數據優勢,關鍵重要產業領域的全球化布局優勢,全球最大規模的應用場景縱深優勢等。
公開信息顯示,中央企業在工業制造、能源電力、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超500個場景布局應用了人工智能。
國家電網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陳國平以輸電線路舉例。他談到,近年來公司電網規模快速增長,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131萬公里,很多輸電線路位于高海拔、崇山峻嶺中,巡檢難度大。公司投入近4萬臺無人機通過人工智能線路缺陷識別技術,年智能巡檢桿塔1000萬基,減少人工登塔次數40%,巡視效率提升2倍以上。此外,服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這一戰略任務,陳國平表示,國家電網正在圍繞電力系統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需求,優化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以推動破解新能源發展帶來的電力可靠供應問題。
今年2月召開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啟動了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建設專項工作。日前召開的通氣會上,“更加突出應用領航”被放在下一步繼續深化“AI+”專項行動的首位。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負責人強調,要強化深度賦能,瞄準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高價值場景,強化行業協同、擴大開放合作,加大布局力度,更好服務千行百業。
“我們期望能夠提供一個‘菜單’,讓后來者能夠快速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場景,不需要再從零開始。”這位負責人表示。
對于可能存在的“重復建設、重復投資”,陶耀東認為,技術發展是分階段的,大模型技術目前還處于初創期,“百”模大戰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是一種新技術、新生態、新應用還未固化下來必須經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家分頭探索和創新,找到大模型最適合的場景、最好的應用方式,逐漸形成完善的自增長生態。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這類新興技術領域,由于市場和技術主導權競爭的存在,必然會發生技術路線的差異、技術方案的創新、技術焦點的分工,這樣的“內卷”,最終勝出的主體必須滿足三要素:領域數據壁壘、場景理解深度、商業可持續性。
數據賦能:價值挖掘與打破“AI”幻覺并行
中央企業擁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量關鍵數據,是其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又一優勢。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央企業以數據為基,從服務宏觀經濟到行業技術工藝,已有不少探索。宏觀經濟層面,以用電數據為例,國家電網發揮電力大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優勢,積極運用多源數據融合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服務政府決策和社會治理。“我們可以從供電情況看住宅的空置率,進而服務城市規劃等。”陳國平說。
行業層面,公開信息顯示,中央企業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務、綠色低碳、工業制造、石油石化等重點行業已經匯聚一批高質量數據集。另外,也有一批標準化數據產品已經成型。
通氣會上提出,要更加突出數據賦能,分批構建重點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提升通用數據集質量和多樣性以服務大模型訓練,持續參與數據標注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數據共享開放,突破數據難題,做強做優數據產業。
“中央企業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是要服務于將我國最全工業門類、超大規模消費市場、最多進出口貿易的優勢轉化為人工智能模型,從而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態勢中找到先機的發展需要。”中國聯通副總經理郝立謙表示。
應對“AI幻覺”是當前發展人工智能最棘手的挑戰之一。記者了解到,作為制造業代表的中國中車在應對工業制造領域的“AI幻覺”取得了一定進展。據中國中車集團副總裁劉可安介紹,中國中車針對空氣動力學這一列車設計關鍵點探索構建了智能化仿真大模型,結果誤差與傳統仿真相當,未來還將著力進一步縮小誤差。“這是通過大小模型融合應用的方式實現的,還可仿真大模型框架可推廣應用于風電等空氣動力學相關領域。” 劉可安說。
對此,陶耀東認為,“AI幻覺”是因大模型的技術原理所引起的。大小模型融合應用通過將工業領域的專家經驗轉化為規則引擎,對通用大模型輸出進行知識蒸餾,形成行業基礎大模型,既用好了通用大模型的“有限性”,又利用行業知識規避“有限性”風險。采用“1+N+X”混合架構,1個行業基礎大模型、N個領域小模型、X個機理模型,讓AI更符合工業原理,可以更好地避免幻覺。
智算筑基:有序加碼,不搞算力“軍備賽”
前述通氣會上,國務院國資委明確,將更加突出智算筑基,夯實算力基座。
“中國移動萬卡智算集群的GPU(圖形處理單元)平均利用率已經由接近30%猛增至近期的70%。”這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副總經理程建軍在通氣會上談到的從自己企業觀察到的算力需求變化情況。
GPU是一種專用處理器,設計用以高效處理圖形渲染和并行計算任務。與傳統的CPU相比,GPU包含成百上千個較小、更高效的核心,專門用于處理大量數據和執行復雜的數學和幾何計算。程建軍分析,GPU平均利用率的提升與新技術演進步伐不斷加快,帶動算力需求增加有關。
在《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中,IDC預測,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增至1587億美元,2028年有望達2227億美元。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器占比將從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運營商已經打造了具有較優服務能力和較大影響力的智算平臺。程建軍介紹,中國移動打造的“算網大腦”算力調度平臺,實現支持每日億次調度能力,彈性網絡服務超340個城市。這是推動算力成為像水電一樣的社會級服務的關鍵中樞系統。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黃智勇介紹,中國電信自研的“息壤”平臺廣泛接入跨域、多方、異構算力,已擁有超490萬客戶,建成了18個城市算力網和2個行業算力網,建立了包含50家合作伙伴的算力生態體系。
“結合中國聯通豐富的5G行業應用,尤其是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深入實踐,我們推進AI技術從炫酷的展示性應用,升級為創造價值的數智生產力工具,成為產業數智化升級的智能引擎。”中國聯通副總經理郝立謙表示。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國內的參與主體從算力芯片、網絡搭建、集群運維等方面都在持續努力,雖然不是一味開展算力的“軍備競賽”,但可以預見更大規模算力集群建設仍將持續推進。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