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安永1月22日在上海發布了《中國金融改革開放202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到,從銀行業資產規模、保險保費收入、股票市場市值、債券市場余額及貨幣國際化程度等多個核心維度衡量,中國已確立金融大國的地位。然而,中國金融發展仍面臨“大而不強”的現狀,即在規模性指標上領先的同時,金融發展質量、資源配置效率、服務效能以及風險抵御能力等關鍵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中國在未來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優化外資營商環境,“引進來”“走出去”并重,并不斷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
報告提到,2024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穩步推進。圍繞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監管層面陸續出臺了拓寬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范圍、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提升境外資金投資內地便利度等務實舉措。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果,其整體架構與政策體系日趨成熟與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外部環境的重重壓力與內部復雜挑戰的雙重考驗下穩步前行,人民幣在支付結算、投融資、計價、儲備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
從數據上看,2024年滬深港通機制迎來十周年,成交活躍度穩步提升,全年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額為1497.58億元人民幣和481.08億港元,與2014年開通時相比分別增長25倍和50倍;人民幣國際化表現出長期向上的趨勢,11月SWIFT人民幣支付占比3.89%,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資產規模、業務收入等均整體取得增長,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資產已在2024年末來到了歷史峰值,并持續攀升。
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報告提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合作框架的穩步實施,中國與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這一過程中,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場景也隨之日益豐富,不僅涵蓋了貿易結算、投資融資等多個領域,而且在區域內的接受度與認可度也顯著提升,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持續提升服務的便利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CIPS系統處理業務金額達到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業務量在近幾年持續提升。以2022年至2024年間的數據為例,CIPS業務筆數和金額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5%和30%。
安永中國金融改革工作組主管江海峰表示,2024年金融改革為構建更加健全、高效且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入駐,為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促進了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金融機構在創新產品和服務、深化跨境合作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體現了中國金融市場在成熟度、穩定性和創新能力上的不斷提升。
2024年,我國銀行、保險、證券、資管業對外開放節奏進一步加快。報告提出,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資產規模、業務收入等均整體取得增長。外資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擴大在華展業范圍,多家合資銀行及保險公司中外資股東持續增持股份,外資券商、資產管理機構積極申請在華展業,機構數量再創新高。
以保險業為例,報告顯示,2024年,外資布局我國保險市場的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已有近半數的全球前40大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外資機構通過股權收購、戰略投資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持續加碼中國保險市場。截至2024年9月末,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2.82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達17.5%。
安永大中華區保險業主管合伙人黃悅棟先生表示,近年來,我國推出多項開放舉措,大幅減少外資準入數量型門檻,隨著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比例全部放開,中國保險行業最大的市場已實現完全對外開放,“引進來”已初見成效。推進保險業高水平開放,在引進來的同時,也需要積極走出去,不斷強化國際合作,增強我國保險機構的國際影響力。目前,中國保險業在境外已設立多家保險機構,保險業的出海蓄勢待發,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校對:蘇煥文